南華大學藝術文化研究中心

曲意說明

巫儺樂舞 (舞隊全體隊員 編舞)
此曲象徵華夏文明肇始,從原始之發聲始啟,骨笛、骨哨之吹響,到巫師樂神、儺儀驅逐的祭儀,最後以三人執牛尾而歌形成儀式高潮,展現人類文明初始型態之神聖樂儀,亦是以後現代手法表現五千年前樂舞型態之節目。
 
婦好舞鐃-武丁婦好之舞 (張雅婷 作曲/馮靖評 編舞/殉人歌 鄒族亡魂曲 Miyome
此節目語境移至殷代高宗。武丁二婦之婦好臨終,適時武丁為婦好之病行龜卜,卻得不吉之兆。婦好心知命不久長,要為武丁獻最後一舞,在舞中病痛侵襲,在力圖振作後卻依然殞逝。殉人在拜別後殉死,在舞丁悲歌憤而擊破龜甲中落幕。
 
鼓磬和鳴 (詹金娘、張雅婷 編曲)
此節目據《尚書‧益稷》:「夏擊鳴球」、「磬石拊石」的記載,以鳴球、拊石、擊石作為合奏的思維,運用虎型大磬、魚磬與鳴石、鳴球,來描寫商人祭祀鬼神之樂。在天然石材的碰擊聲中體現商人的神秘信仰與人文禁忌,並以〈黍離〉為主軸淡出古人亡國之哀愁。
 
大成樂章 (童忠良 作曲/文舞 馮靖評/武舞 童謹利、洪宗平)
祭祀始自漢武帝,隋代始有專用樂舞,宋徽宗主大晟樂,傳至韓國,明、清兩代祭祀不斷,樂舞各有擅長,有時文武兼跳,有時只跳文舞。臺灣目前有二十間孔廟持續祭孔,此節目展現文佾與武佾之優雅與儒家樂舞之平和中正精神。
 
雙鼓楚商 (童 昕 原作/張雅婷 改編/馮靖評 編舞)
中國春秋時代的甬鐘跟紐鐘大都以「合瓦型」出現,每一鐘體皆都可同時敲出兩個相差三度的音。本樂曲運用雙音鐘的特色演奏楚國清商調的曲子,其音階於第3、4音之間及第6、7音之間為半音,表現出楚國特有浪漫、神秘、憂傷的特色,並運用編磬、瑟等楚樂器交響出荊楚樂風。東西漢時代流行楚風樂舞,樂隊形式採用清商樂的編制,本曲楚商為調,以清商為規模,運用七種清商樂器將〈卿雲歌〉以相和歌的形式展演出來。此曲為丁承運教授傳授,曲風古樸雍然大派。
 
歌鐘吟舞 (周純一 作曲/張雅婷 編曲)
歌鐘是一座非常特殊的編鐘,鐘體有銘刻歌鐘兩字,其義當指此鐘專為歌而做,表演者自擊此鐘以助歌唱,或自擊歌鐘邊舞邊唱。這是中國第一套可做此類型演出的樂器,歌者可以自敲自唱展現出古代歌唱的自由性、即興與創意的靈活。
 
昭夏神樂 (童忠良 編曲/張雅婷 改編/馮靖評 編舞)
昭夏樂為南北朝時代,北朝之迎神曲,隋文帝定為雅樂迎神之第一曲。北魏時期南方的吳歌、西曲傳入北朝,女樂歌舞有了新風貌,官宦豪門蓄養女樂,連求雨降神也用女樂,本曲輔以銅鼓與巫儺更增樂舞神秘色彩。
 
望月婆羅門 (西安古樂/蘇皇任 編曲/張雅婷 改編/馮靖評 編舞)
《望月婆羅門》為唐代教坊的樂曲,唐代崔令欽《教坊記》裏記載有《望月婆羅門》這個名曲。這首曲的曲譜,是西安音樂學院余鑄先生以長安終南山白道峪寺廟保存於明代宣德八年之古譜抄本中轉抄而來的。本團將此譜編成雅樂形式,並以敦煌舞姿搭配演出,具有原始天女散花之原型。
 
紫所傳 (舞隊全體隊員 編舞)
日本禪師一休和尚年輕時以精進的禪修作為修行的主要目標,晚年對於禪宗的僵化與型式的腐敗提出許多尖銳的反省。他一生都吹尺八,將世間一切無情都化為有情,用音符來表達他對人間的慈悲。
 
古    怨 (姜白石 作詞、曲)
《古怨》為南宋作曲家姜白石,為探索古代「側商調」而創作的一首琴歌。全曲分為三段,都採用不同的處理手法,描寫作者抒發他對北方故土淪亡不得恢復的感慨,音樂以連續的同音進行開始,然後轉入高音區,伴奏用泛音奏出,悠然遠逝,令人感慨萬端,惆悵無窮。
 
春鶯囀 (蔡涵卉 編曲/童謹利 編舞)
春鶯囀原為唐代大曲,「囀」的意思是美妙的歌聲。根據唐代《教坊記》記載:「高宗嘗晨坐,聞鶯聲,命歌工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後亦為舞曲。」本曲取自日本春鶯囀之古樂,以其音樂手法,輔以韓國春鶯囀融彙編曲,並融合唐樂之精神重新編配而成,以新的面貌呈現唐代春鶯囀的意象。
 
蘇莫遮 (梁韶珊 編曲/蕭珮綺 改編/潘文菁 編舞)
此曲為盛唐教坊樂曲,也是太樂署供奉曲。「蘇莫遮」又稱「蘇幕遮」,在北周初年由胡人傳入,初唐時在長安風行一時;原為遊戲式舞蹈的音樂,後來發展為「渾脫舞」的伴唱,歌詞作者為張說。原來配器為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等,今則由雅樂團同學重新編配呈現。
 
秦王破陣樂 (唐代歌舞大曲 胡峻賢 編曲/馮靖評 編舞)
此曲簡稱為「破陣樂」,也叫「七德舞」,是屬於唐代宮廷及軍中樂舞。歷史中記載,唐太宗(西元650-683年)為秦王時,打敗叛將劉武周後,由李百藥、魏征作歌詞,每逢宴會必定演奏。貞觀七年(西元657年)又親制《破陣舞圖》,以象征戰陣形象。當時他命呂才依圖,叫樂工共一百二十八人披甲執戟而舞。由於樂曲發揚蹈勵,豪壯慷慨,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
 
劍氣魂脫 (唐傳箏曲<選自《仁智要錄》譜>)
劍舞,又稱作「劍器渾脫」;劍器,當時武舞曲,亦即健舞曲。舞者執劍而舞「一曲中呂宮」,「女伎作雄裝」,用西涼樂伴奏。渾脫,亦屬武舞,舞態跟劍器舞一樣壯觀。劍器與渾脫合起來的舞蹈就叫「劍器渾脫舞」。
 
曾侯夜宴 (王寶燦 作曲)
此節目曾在臺北中山堂曾侯乙地宮音樂專場演出,以曾侯乙之建鼓與曾侯乙地宮樂器為背景。語境取自楚王敗于秦,逃至曾國,曾侯以建鼓迎賓,並親自以手鼓指揮樂隊以饗楚王,是一場具有楚風的燕樂。
 
新春鬧花燈 (李真貴、楊乃林 作曲/王寶燦 改編)
鬧花燈是具李真貴與楊乃林先生創作的馬燈舞改編而成,整曲熱情奔放,描寫了正月十五上元佳節鬧花燈之熱烈氣氛。特別是齊聚共歡表演與走馬燈之歡愉為人們留下了難忘的時刻。
 
打話頭-板鼓二重奏 (王寶燦 作曲)
這是一首板鼓的二重奏,演奏技巧多變,靈活運用了跨板與板鼓之間有序的結合,以此來表現二人談笑風生的情景,並結合演員的默契與相互的溝通,加深了樂曲的演奏力。
 
漁舟凱歌-浙東鑼鼓 (浙江省歌舞團 作曲)
浙江歌舞團創作的一首民族器樂合奏曲(排鼓與大鼓)。此曲是一首以排鼓獨奏和雲鑼、十面鑼等擊樂器領奏的樂曲。開始時以富有特性的海螺來模仿海浪擊岸之聲,跟著樂曲以跳動的旋律和活潑歡快的鑼鼓聲相結合來表現漁民們揚帆出海捕魚的勤勞場面。中段是抒情的慢板、曲調委婉優美,富有浙東鑼鼓色彩。本次演奏的樂曲為後段的一大段排鼓獨奏,在繼承傳統藝術的演技和套鼓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用複雜多變的節奏和難度較高的技巧,表現了漁民們以頑強的意志在海上戰風浪,以及漁歌陣陣滿載而歸的情景。
 
喜慶鑼鼓-安徽鑼鼓 (談守文、李真貴 作曲)
喜慶鑼鼓是由作者根據安徽花鼓燈的伴奏鑼鼓的部分鼓點加以連綴編排而成,全曲演奏富有安徽花鼓燈的樸質韻味以及各個樂器的特色表現,充分體現了淮北的民俗以及鑼鼓陣的特點。
 
路遇-板鼓二重奏 (王寶燦 作曲)
此曲為板鼓合奏曲,由大板鼓、小板鼓、中鼓(中鑼)、小鼓(高鑼)組成的合奏,你來我往的對話,他鄉遇故知~就像是在路上遇到許久未見的朋友,興高采烈的問候彼此的生活與近況!每一段的高潮,彷彿一直不斷有新的話題一直在延續著,齊奏的部分更像是老朋友們講到同樣的話題,很開心的大聲嚷嚷著,最後就在很熱鬧的高談下,結束了這場路遇。
 
龍騰虎躍-浙東鑼鼓 (李民雄 作曲)
此曲是擊樂演奏家李民雄為打擊樂器與樂隊所創作,樂曲氣勢磅礡,民族風格濃郁,被喻為鼓樂首選名曲。樂曲主題以浙江鑼鼓[龍頭龍尾]的音調為素材加工而成,作者以其獨特構思,巧妙地選用鼓樂合奏的新形式,安排了鼓群表演的獨立段落,其中領奏與合奏相間,以及各種不同的音色與節奏組合,經過充滿激情的演奏,表現了龍腾虎躍的恢弘氣勢。

2016吳炫三「為未來、理想做準備」
南華大學再度榮獲「藝術教育貢獻獎」 全國唯一第二度獲獎之大專校院